雪山霧虹

雪山主東行旅三天兩夜

2023/07/18-20


文字|吳星瑩

攝影|江昱德

.

原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。
只要真心想要走到那裡去。


.

- 緣起 -


雪山主峰。標高3886m,台灣第二高峰。

是我原本夢想登上的第一座百岳。


十一年前,第一次在雪霸觀霧區眺望聖稜線,心深深嚮往,卻以為依我向來的體力,恐是此生無緣。

今年春分,再訪雪霸觀霧,向聖稜線許願再給我一年,我將試著挑戰自己走進去。

沒想到四個月後,願望就實現了。

上天以飛躍的速度成全我。


站在這裡,對我來說就是聖稜線的起點。有什麼從此不一樣了。

我終於不再只是眺望,開始身歷其中。


而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,是我終於克服了此生最大的障礙:體育。

從一個嬌病弱痛數十年,骨架歪得亂七八糟的女孩。

如今神采飛揚,身姿挺拔,立於雪山之巔。


原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。

只要真心想要走到那裡去。


#雪山主峰
#雪山東峰




🌟 高山常識補給站

*聖稜線*


「聖稜線」之名,出自沼井鐵太郎在 1927 年眺望時所感嘆:

「這神聖的稜線啊!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,戴上勝利的榮冠,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?」


山岳界由此稱大霸尖山到雪山之間,沿線皆在3000公尺以上的主脊連峰為「聖稜線」。

.



.

.

.

- 雪山圈谷 -


第二日輕裝夜爬,我和江來到了海拔約3600m的雪山圈谷。


主峰頂已在不遠處,而薄霧彷彿嬉戲般,一路飄舞而上,霎時如夢似幻。剛升起不久的日光,從背後斜照而來。忽然,走在後方的江發出一聲驚呼:

「有彩虹!咦,不過好奇妙⋯」


我循聲望去,然後不可置信地興奮大喊:

「是白彩虹!我的天啊⋯」


傳說中只在極地出現的純白霧虹,乍現於圈谷之中,前後只有數秒,江還沒掏出相機即消失了。


我們又興奮又失望,繼續上爬。忽然,霧虹又出現了,這次在純白色邊緣,煥發出七彩之光。

霧虹一共出現三次,每次皆不到半分鐘。江快速捕捉,再拍下我的合影。


霧濃起,又全散,圈谷恢復了日常。

虹已杳。我和江面面相覷,清晨的圈谷裡,舉目望去,尚無其他人蹤。


「剛剛,」我若有所思道:「一定出現了天堂門吧?」




🌟 高山常識補給站

*白彩虹*


又稱霧虹,最早於北極拍到。

霧虹和彩虹的形成原因一樣,只是構成霧虹的水珠太小,不能形成反射,因此只有純淨的白色。

.

.

雪山圈谷望北稜角
雪山圈谷望北稜角
另一個角度的北稜角
另一個角度的北稜角

.

.

日出前的黑森林
日出前的黑森林
日出中的黑森林
日出中的黑森林

.

.

- 黑森林 -



雪山步道上有著難得的一整片純冷杉林,又被稱作「黑森林」,為通往雪山主峰的必經之路,傳聞極容易迷途。




第二天清晨夜爬的黑森林中,我們倚賴著頭燈辨路。


然而,耳朵也是方向。隱約傳來了淙淙的水聲。

是珍貴的雪山泉水,正從山壁緩慢沁出。



江靠近取水,我則將頭燈熄掉,短暫讓自己沈浸在純然的闇黑之中,彷彿和山融在一起。


抬頭仰望,從樹梢的空隙,我享受著透出的點點星光。



雪山水非常、非常地沁甜,幾乎可直接生飲。這是山賜予我們的補給。

野地中,任何水源都彌足珍貴,我們僅取自己所需之量。


山壁沁出的雪山泉水
山壁沁出的雪山泉水
攀登高山的沿路,通常只有幾個定點可以補水。江正以「生命水壺」接取。
攀登高山的沿路,通常只有幾個定點可以補水。江正以「生命水壺」接取。

.

.

我們繼續夜爬,小心翼翼,互補合作,訓練自己對辨路的直覺。


我的嚮導級頭燈,在遠近聚光中流暢切換,照亮樹幹上不時迤邐亮起的反光條。江的原民直覺,敏銳指出隱藏的正確路徑,不時對照手機事先下載的離線GPX軌跡。


兩小時後,天色漸漸亮起。很快地,樹梢後的地平線,透出了美麗的曦光。

這是最美的時刻,但也意味著時間不多。我們原本預定爬到雪山圈谷看日出,看來太陽要搶先升起了。



我帶著小小的遺憾與釋然,轉念享受著當下。

黑森林的日出,或許不是計畫中的最美,卻是此刻的獨一無二。


當時的我並不知道,正因為這小小的時間延遲,當我們到達圈谷之際啊!

才得以遇見,最為珍稀的白彩虹。




黑森林中,斑斑灑落的曦光。
黑森林中,斑斑灑落的曦光。
站得和冷杉一樣筆直。身旁的樹上貼著反光條,那是黑暗中旅人仰賴的識別。
站得和冷杉一樣筆直。身旁的樹上貼著反光條,那是黑暗中旅人仰賴的識別。
尚未收起的頭燈,映著太陽已高起的雪山圈谷。
尚未收起的頭燈,映著太陽已高起的雪山圈谷。

.

.

.

.

.

三六九臨時營地草原上,我們首次搭起的帳篷。
三六九臨時營地草原上,我們首次搭起的帳篷。

.

.

- 三六九草原 -




在曦光微微透出地平線之際,江為我們點燈中的帳篷拍下了美麗照片,紀念這三天在此休憩的點點滴滴。


幾乎是拍完照的瞬間,我和江合作無間地拆卸帳篷,迅速打包好裝備,在雪山營地草原看完日出,正式踏上歸途。


有太多需要練習,但都越來越上手,我們也越來越明瞭如何互助,如何互補。



.

下望三六九臨時營地上,等待旅人歸來的一座座帳篷。
下望三六九臨時營地上,等待旅人歸來的一座座帳篷。
三六九營地草原上飛騰的霧。
三六九營地草原上飛騰的霧。

.


.

第一日重裝登頂雪山東峰時勉力露出的微笑。大背包裡面有著帳篷,讓我笑封自己為模特兼協作。
第一日重裝登頂雪山東峰時勉力露出的微笑。大背包裡面有著帳篷,讓我笑封自己為模特兼協作。
摸黑重裝夜爬
摸黑重裝夜爬



此次因為新加入了帳篷及營釘,我的重裝背包達10.5公斤,雖然在許多山友眼中這根本是輕裝等級,但以重裝不超過自己體重三分之一的原則,我最多不能負重超過15公斤,此次的重量其實已接近我的極限。


再加上日常不斷以各種伸展運動,持續復位我的脊椎,導致我在登山時,骨盆常常仍呈現痠軟狀態。重裝一上身,真的是吃力非常。

幸好這次找到了具支撐條的護腰,總算讓我的髂骨在受力之間有了緩衝,不至於像先前初登北大武山,重裝回程走到臉色蒼白搖搖晃晃,好幾位擦身的山友都憐憫地跟我說:「加油!」。



第一天吃力重裝從雪山東峰走至三六九營地時,看見雲來如鷹,真希望自己也如老鷹般矯健。
第一天吃力重裝從雪山東峰走至三六九營地時,看見雲來如鷹,真希望自己也如老鷹般矯健。

.

.

好像成習慣了,我一再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物,試圖找出方法克服。越顯笨拙的,往往藏著越需要我學習的。

而打開生命糾結關卡的鑰匙,竟也往往藏在此處。


把登山當作復健,把重裝背包當作巨型矯正器,每一步雖然艱難,我仍然抬頭挺胸,讓身體用最正確的方式施力行走,重新尋找並習慣平衡。

而如此的堅持,得到的回報也如此豐碩。往往在登山完後的隔日,我伸展舒緩身體時,驚訝發現自己的筋絡又更柔軟,骨架更回位,肌肉線條更明確。



江曾這樣感慨地評論我:「妳的毅力是天賦。」


雖然現在的我,仍是標準的「輕裝一條龍,重裝一條蟲」。但如同腳綁鉛塊練功,日後卸下的一瞬間,飛簷走壁說不定也都非難事了。


.

.

.

- 大水池登山口 -


著名的雪山大水池登山口,為許多遊客打卡之勝地。
著名的雪山大水池登山口,為許多遊客打卡之勝地。

.

.

我們終於回返了三天前出發的雪山登山口,旅程在此正式告一段落。我興奮非常,然後困惑地看見一大群遊客,不知為何圍在登山口處拍照。



看見我們出現,眼尖的其中一位拍拍隔壁示意讓位,接著像開紅海般,大家快速地分出一條路讓我們通過。

他們灼灼的眼神,詫驚地彷彿目睹奇珍異獸:「哇!真的有人從這裡出來耶!」


我們通過的瞬間,背後傳來某個孩子好奇的發問:「那是什麼啊?」接著聽見爸爸的詳加解釋:「那是登山杖,是登山的時候用來⋯」


數步後即是美麗的木屋服務站平台,江協助我將重裝卸下。我還來不及喘氣,圍上了一群好奇又興奮的阿姨群,開始問東問西。

她們說:「哇!原來女生也可以喔!」



我忍不住發笑,覺得大家真是太親切又太可愛。厲害的女山友明明大有人在,登山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運動。

但下一刻我恍然大悟,我就是她們唯一親眼見到的女山友。如同在登山口拍照的遊客們,那是一種「雖不能至」的嚮往。


而我們在群體之中,成為了「走得更遠的腳」。

多少人止步於此,走出去又回來了的我們,就是他們眼中的凱旋英雄。


我們成為了「從雪山歸來的人」。




美麗的雪山之路
美麗的雪山之路

.

.


.

- 後記 -


我們從大水池登山口回到車上,打開手機向媽媽姐姐報喜訊也報平安。姐姐俐落地即時回訊:

「欸欸,妳現在走去停車場的錄影器揮手,我說不定可以從即時影像中看到妳喔!」


三天來翻山越嶺數十公里,眾人欽佩的英雄嘆了一口氣,然後緩慢打字送出:


「沒力了,我現在連一步都走不動了。」



.

.

.

.

.

.

.

.

.

作者介紹


.

.

詩人

| 吳星瑩


瑩遊詩人|風之舞|心靈時鐘調節師

Singing Poet
Wind with Wings
Heart-Time Regulator



把天空穿在身上

那麼我就伸展成一棵樹

披上了風


曾吟遊於各創意市集,以即席靈感為客人創作專屬詩。如今持續探索各種領域的創作,引導觀者進行更深更遠的內在覺察。

持十三年純素飲食後成為食氣者。喜愛大自然,推廣恢復人與大自然的心靈連結。


出版作品

《內在森林》植物詩畫卡 (2018,合作出版)
《飄浮家屋》精靈詩畫卡 (2019,合作出版)
《蒔:心靈時曆 · 時映—詩文儀》(2020-2021,獨立出版)

.

.


.

.

攝影師

| 江昱德



關注教育與公益議題的紀錄片導演兼攝影師。


喜歡拍攝「光」,喜歡拍攝各種層次的光線,

更喜歡拍攝各種「人性的光輝」。


作品官網:光的故事



記錄各種令人感動的故事,期望能夠鼓勵被攝者持續閃耀,也能夠啟發自己成長

讓這些充滿光的故事,傳遞給更多的人。


婚紗攝影師出身,七年的婚紗拍攝與婚禮紀錄經驗,精擅「人像外景拍攝」,

尤其擅長拍攝素人,及在紊亂的活動現場臨機應變,

捕捉一般民眾參與活動時的各種神韻,拍出獨特的美感與質感。

.

.